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從使命到天意論哈姆雷特的轉變(吳致瑩)

春節讀2006年楊澤先生寫陳文茜女士
對於莎士比亞的著作"橫掃" 充分看出他是英文系科班出身
今天無意中發現一篇碩士論文之摘要
覺得應該一錄

論文名稱(中文) 從使命到天意 論哈姆雷特的轉變


論文名稱(英文) From Calling to Providence: On Hamlet's Change


研究生(中文) 吳致瑩


研究生(英文) Chih-Ying Wu


學號 28931003


學位類別 碩士


出版年 2006


論文頁數 105


學校名稱 臺北藝術大學


學院名稱 戲劇學院


系所名稱 戲劇學系碩士班


指導教授 楊澤 ;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字 哈姆雷特 ; 獨白 ; 靈知主義 ; 懺悔 ;


英文關鍵字 Hamlet ; soliloquy ; Gnosticism ; confession ;


論文使用權限 同意授權瀏覽/列印電子全文服務,於2006-09-11起公開。



中文摘要
Harold Bloom在其著名的莎評巨著Shakespeare: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一書中提出,從Ur-Hamlet到Hamlet,莎士比亞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作品。他接續Peter Alexander的觀點,將Hamlet的前身Ur-Hamlet視為莎士比亞的作品(而非Thomas Kyd的),並以此說明《哈姆雷特》呈現了莎士比亞那不斷自我修正的痕跡。Bloom在哈姆雷特身上也看到這樣的自我修正。他與Jenkins都指出,第 五幕的哈姆雷特已經從前四幕的哈姆雷特轉變成另一個人。本文從「使命」(calling)與「天意」(providence)的角度,說明我對於「哈姆雷 特的轉變」的理解。

使 命、天職或呼召(calling)內涵著宗教的概念,它表示「上帝安排的任務」。哈姆雷特受教於日爾曼的威登堡大學,是莎士比亞創造的人物中,最具有新教 悲劇精神的人物。在路德派的神學裡,人們找不到塵世生活的根基;哈姆雷特在這樣的憂鬱裡,也找不到復仇的著力點。第五幕的哈姆雷特從大海回來,他不再相信 命運與他的對話:預兆,他說:There is special providence in the fall of a sparrow。他放棄復仇作為連接無限界的使命,他遙望不可知的天意,在塵世生活中形塑自我的生命。

本文第一章從顏元叔先生的「三個同 心圓」理論出發,分層討論《哈姆雷特》。第二章則從傅柯的「說真話」概念,理解哈姆雷特的瘋狂與雙關語。第三章將靈知主義者的世界與哈姆雷特身處的丹麥放 在一起,使我們靠近哈姆雷特的孤獨處境。第四章從奧古斯丁的懺悔、天主教式的懺悔與英詩戲劇性獨白的比較中,理解哈姆雷特那種自我竊聞式的獨白。第五章則 比較中世紀與宗教改革後的巴洛克世界,從中說明使命、天意與哈姆雷特轉變之關係。
論文目次
摘要 2

第一章 哈姆雷特與復仇 3
1. 復仇劇(法庭、基督教的以牙還牙)
2. 歷史劇
3. 宇宙悲劇

第二章 哈姆雷特說真話 21
用動作配合字句,用字句配合動作
哈姆雷特與克勞迪斯的語言競賽
語言不再具有溝通的功能,「對話」讓渡給「監探」
猜謎的戰書
自我關注─形塑自我的生命
生存美學(說真話、犬儒生命、說真話與生命)
奉承
裝瘋佯狂:作為犬儒-哈姆雷特說真話的必要生存條件
哈姆雷特的真話:雙關語
失去溝通能力的語言

第三章 夜晚顛覆白晝 43
1. 哈姆雷特身處的丹麥世界
2. 靈知神秘主義的世界(新柏拉圖主義、靈知主義、新柏拉圖主 義者與靈知主義者)
3. 哈姆雷特的自我拯救(邪惡的巨蟒、象徵與寓言)

第四章 懺悔與獨白 64
獨白與懺悔
戲劇性獨白
情書
哈姆雷特的獨白

第五章 結論:扎根塵世的丹麥王子 86
預感與呼召
從命運到天意
沉思死亡

參考書目 97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中文專書

Louth, Andrew著,孫毅、游冠輝譯。《神學的靈泉-基督教神秘主 義傳統的起源》。北京:中國致公出版,2001。

王維昌。《莎士比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9。

王齊。《走向絕望的深淵-克爾凱郭爾的美學生活境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毛峰。《神秘主義詩學》。北京:三聯書店,1998。

卞之琳。《莎士比亞悲劇論痕》。北京:三聯書店,1989。

史賓格勒(Spengler, Oswald)著,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史特弗諾‧祖菲(Zuffi, Stefano)著,朱孟勳譯。《杜勒》。台北:木馬文化,2001。

卡爾‧亞斯培(Jaspers, Karl)著,葉頌姿譯。《悲劇之超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0。

卡萊爾(Carlyle, Thomas)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尼采(Nietzsche, F. W.)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本內施(Benesch, Otto)著,戚印平、毛羽譯。《北方文藝復興藝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

布魯斯‧雪萊(Shelley, Bruce)著,劉平譯。《基督教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瓦爾特‧本雅明(Benjamin, Walter)著,陳永國譯。《德國悲劇的起源》。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

田民。《莎士比亞與現代戲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米歇爾‧傅柯(Foucault, Michel)著,鄭義愷譯。《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出版,2005。

米歇爾‧福柯(Foucault, Michel)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米歇爾‧福柯(Foucault, Michel)著,姬旭升譯。《性史》。北京: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艾略特(Eliot, T. S.)著,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

弗里德里希‧希爾(Heer, Friedrick)著,趙復三譯。《歐洲思想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吉爾‧德勒茲(Deleuze, Gilles)著,于奇智、楊洁譯。《褶子:萊布尼茨與巴羅克風格》。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克爾凱郭爾(Kierkegaard, Søren)著,封宗信譯。《非此即比》。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7。

克爾凱郭爾(索倫‧齊克果(Kierkegaard, Søren))著,林宏濤譯。《愛在流行》。台北:商周出版,2000。

克爾凱郭爾(索倫‧齊克果(Kierkegaard, Søren))著,孟祥森譯。《恐懼與顫怖》。台北:敦煌,1968。

但丁(Dante Alighieri)著,黄國彬譯。《神曲》。台北:九歌,2003。

杜尼耶(Tournier, Paul)著,胡簪雲譯。《角色與真我》。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3。

李偉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周兆祥。《漢譯《哈姆雷特》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

杰曼‧格里爾(Greer, Germaine)著,孫乃修譯。《莎士比亞傳》。台北:業強出版,1991。

依迪絲‧漢密爾頓著,葛海濱譯。《希臘精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彼埃爾‧卡巴納(Cabanne, Pierre)著,董強譯。《古典主義與巴洛克》。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2。

威爾杜蘭(Durant, Will James)著,幼獅翻譯中心編譯。《理性與信仰》。台北:幼獅文化,1977。

約納斯(Jonas, Hans)著,張新樟譯。《諾斯替宗教—異鄉神的信息與基督教的開端》。香港:道風書社,2003。

哈洛‧卜倫(Bloom, Harold)著,高志人譯。《西方正典》。台北:立緒文化,1998。

哈洛‧卜倫(Bloom, Harold)著,高志人譯。《靈知‧天使‧夢境》。台北:立緒文化,2000。

馬丁‧路德(Luther, Martin)著,馬丁‧路德著作翻譯小組譯。《馬丁‧路德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馬丁‧布伯(Buber, Martin)著,陳維剛譯。《我與你》。台北:桂冠,2002。

馬克思‧韋伯(Weber, Max)著,于曉、陳維剛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馬汀尼。《莎劇重探》。台北:文鶴出版,1996。

唐崇榮。《上帝的道與歷史的動向》。台北:中福出版社,2004。

耿幼壯。《書寫的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海倫‧加德納(Gardner, Helen)著,江先春、沈弘譯。《宗教與文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特倫斯‧歐文(Irwin, Terence)著,覃方明譯。《古典思想》。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秦露。《文學形式與歷史救贖》。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埃斯庫羅斯(Aeschylus)著,陳中梅譯。《埃斯庫羅斯悲劇集(一)、(二)》。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埃斯庫羅斯(Aeschylus)著,呂健忠譯。《奧瑞斯泰亞》。台北:左岸文化,2006。

埃里希‧奧爾巴赫(Auerbach, Erich)著,吳麟綬、周建新、高艷婷譯。《摹仿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著,朱生豪譯。《哈姆雷特》。台北:世界書局,2004。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著,孫大雨譯。《哈姆雷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莎士比亞(Shakespeare, William)著,卞之琳譯。《哈姆雷特》。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4。

密爾頓(Milton, John)著,朱維之譯。《失樂園》。台北:桂冠圖書,2003。

莫偉民。《莫偉民講福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陸谷孫。《莎士比亞研究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陳恒。《希臘化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陳學明。《班傑明》。台北:生智出版社,1999。

喬叟(Chaucer, Geoffrey)著,王驥譯。《坎特伯利故事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

雅各布‧布克哈特(Burckhardt, Jacob)著,何新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北京:商務出版社,2004。

張泗洋主編。《莎士比亞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張新樟。《「諾斯」與拯救—古代諾斯替主義的神話哲學與精神修煉》。北京:三聯書店,2005。

彭鏡禧。《戲說莎士比亞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彭鏡禧主編。《發現莎士比亞--台灣莎學論述選集》。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黑格爾(Hegel, Georg Wilhelm Friedrich)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1999。

斯塔斯(Stace, Walter Terence)著,慶澤彭譯。《批評的希臘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楊周翰編選。《莎士比亞評論彙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著,周士良譯。《懺悔錄》。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著,徐玉琴譯。《懺悔錄》。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費德希克‧格霍(Gros, Frederic)著,何乏筆、楊凱麟、龔卓軍譯。《傅柯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道林‧托馬斯著,丁偉庭編譯。《文學泰斗莎士比亞》。台北:大步文化,2002。

達尼埃爾‧亞歷山大-比東著,陳劼譯。《中世紀有關死亡的生活》。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蓋瑞‧威爾斯(Wills, Garry)著,宋雅惠譯。《落入塵世的亞當—真理追求者聖奧古斯丁》。台北:左岸文化,2002。

談瀛洲。《莎評簡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盧騷(Rousseau, Jean-Jacques)著,余鴻榮譯。《懺悔錄》。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盧梭(Rousseau, Jean-Jacques)著,廖燈明譯。《漫步遐想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藍劍虹。《回到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人作為一種技藝》。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英文專書

Abrams, M. H..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Boston:Heinle & Heinle, 1999.

Augustine, Saint, Bishop of Hippo. Soliloquia. Soliloquies;and,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Trans. Gerard Watson. Ed. M. M. Willcock. Warminster, England: Aris & Phillips, c1990.

Augustine, Saint, Bishop of Hippo. Confessiones. Trans. Henry Chadwick. NY:Oxford UP., 1998.

Bloom, Harold. Hamlet:Poem unlimited. Edinburgh:Canongate Books, 2003.

Bloom, Harold. Shakespeare:the Invention of the Human. London:Fourth Estate, 1998.

Braudel, Fernand. Out of Italy, 1450-1650. Trans. Sian Reynolds. Paris: Flammarion, c1991.

Calderwood, James L.. To Be and Not to Be. Negation and metadrama in Hamlet. New York: Columbia UP., 1983.

Charney, Maurice. Hamlet’s Fi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88.

Clemen, Wolfgang. Shakespeare’s Soliloquies. Trans. Charity Scott Stokes. London:Methuen, 1987.

Clemen, Wolfgang. Shakespeare’s Dramatic Art:Collected Essays. London:Methuen, 1972.

Coghill, Nevill. Shakespeare’s Professional Skills. Cambridge:Cambridge UP., 1964.

Granvill-Baker, Harley. Prefaces to Shakespeare.Ⅵ. London:B. T. Batsford Ltd., 1930.

Langbaum, Robert. The poetry of Experience. New York:Random House, 1985.

Lyotard, Jean-Francois. The Confession of Augustine. Trans. Richard Beardsworth. Stanford, CA:Stanford UP., 2000.

Mac Cary, W. Thomas. Hamlet. A Guide to the Play. Lodon:Greenwood Press, 1998.

Maher, Mary Z. Modern Hamlets and Their Soliloquies. Iowa:UP of Iowa, 1992.

Newell, Alex. The Soliloquies in Hamlet: The Structural Design. London:Associated UP., 1991.

O’Connell, Robert J.. Soundings in St. Augustine’s Imagination. NY.:Fordham UP., 1994.

Shakespeare, William. The Sonnet. 北京:商務出版社,1995。

Shakespeare, William. Hamlet. Ed. Harold Jenkins. London:Methuen, 1986.



期刊論文

Gros, Frederic. (費德希克‧格霍)。〈哲學生命與藝術作品:傅柯法蘭西學院晚期課程中的現代藝術與犬儒主義〉。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2006年2月16、17日舉行之學術研討會「晚期傅柯與傅柯之後:跨文化視野下的主體問題與自我技術」發表論文。

王文華。〈人神之間-從《奧瑞斯忒斯》三部曲看古希臘世界〉。《國際關係學院學報》。1997. 1. 12-18

伍厚愷。〈簡論盧梭《懺悔錄》的文學地位〉。《成都大學學報》。No. 4,1997:56-59

肖明翰。〈英美文學中的戲劇性獨白傳統〉。《外國文學評論》。No. 2,2004:28-39

馬庫斯‧S.克萊納著,朱毅譯。〈愉悅的享用—福柯關於實踐的生存美學〉。《福柯的迷宮》。馬文‧克拉達、格爾德‧登博夫斯基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64-89

黄哲彥。〈從Theocracy到Democracy:加爾文的政治神學考察〉。《獨者》。No. 4, 2003:75-100

張德明。〈近代西方書信體小說與主體性話語的建構〉。《浙江大學學報》。No. 3,2002:36-42

顏元叔。〈「哈姆雷特」的評論(上)〉。《中外文學》。No. 11,Vol. 12:44-89

顏元叔。〈「哈姆雷特」的評論(下)〉。《中外文學》。No. 12,Vol. 12:4-15

顏元叔。〈哈姆雷特-一個形上的爆炸〉。《中外文學》。No. 5、Vol. 3:116-132

顏元叔。〈莎悲劇之綜合評論〉。《中外文學》。No. 11,Vol. 24:90-110

Hirsh, James. “Shakespeare and the History of Soliloquies.” Modern Language Quarterly. Mar. 1997: 1-26



影像資料

A Commedia Dell’arte Hamlet. Dir. Nick Havinga. Perf. Michael Alaimo, Michael Dannenberg, Martin David, Norma David, and Allan Mann. Kent, CT:Creative Arts Television, 2000.

Hamlet. Dir. Kenneth Branagh. Perf. Julie Christie, Gerard Depardieu, Charlton Heston, Derek Jacobi, Jack Lemmon, Richard Briers, and Kate winslet. Castle Rock Entertainment.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1997.

Hamlet. Dir. Kevin Kline and Kirk Browning. Perf. Kevin Kline, Dana Ivey, and Diane Venora. NY:Broadway Theatre Archive, 2000.

Hamlet. Dir. Franco Zeffirelli. Perf. Mel Gibson, Glenn Close, Alan Bates, Paul Scofield, and Ian Holm. Warner Bros. And Nelson Entertainment, 1990.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Dir. Rodney Bennet. Perf. Derek Jacobi, Claire Bloom, Eric Porter, Patrick Stewart, and Patrick Allen. BBC Television, 1980.

Rosencrantz & Guildenstern are Dead. Dir. Tom Stoppard. Perf. Gary Oldman, Tim Roth, and Richard Dreyfuss. WNET, Buena Vista Home Video. 1991.

Seeing Salvation. Producer Patricia Wheatley. Presented by Neil Macgregor. BBC, 2000.

沒有留言: